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青年学者论坛第36期在京举行

  2023年12月12日,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人民大学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联合举办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青年学者论坛第36期“多维视域中的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院党委书记王海锋教授、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宋友文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杨洪源研究员作主题报告,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郗戈教授、中央团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荣鑫教授等10位专家学者作为与谈人参与评议,60余名校内外师生参加此次论坛。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庄忠正主持。

  在主题报告环节,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院王海锋教授作了题为“多元一体视角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发言,探讨了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文明样态、哲学气象与构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关系。他指出,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思想不仅阐释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和现状,而且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多元一体”的方法论原则。首先,溯源中华民族的历史可知,中华民族这一原创性、标识性的概念就是中华民族从传统文明转入现代文明的思想结晶。其次,在文明比较的视野中看待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中的方位和价值可知,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民族性与人类性相统一的现代文明,是在继承传统中华文明、借鉴世界文明发展成果的基础上建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明。与资本逻辑主导的现代文明不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逻辑内在统一、体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质的文明新形态。最后,必须创造体现中华民族思想自我的当代中华民族哲学。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相匹配的当代中华民族哲学,在理论逻辑上必然是以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主体以中国传统哲学为深厚基础,积极借鉴吸收西方哲学思想和智慧的哲学。在实践逻辑上必然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和开辟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实践相符合的哲学。因此,具有中国特质并自立于世界哲坛、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以及开辟人类文明新形态相匹配的哲学就是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相匹配的哲学。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宋友文教授聚焦“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阐明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前提是认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必由之路是实现“两个结合”,最终归宿是实现中华文明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首先,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前提是认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在中华文明五大突出特性中最为根本的是延续性,“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极具启发性的文化密码。同时指出,文化和文明具有统一性,文明是文化成果的结晶,文化本身就代表了一种生活方式。其次,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两个结合”,要从世界历史高度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解决了近代中国的组织和信仰问题,科学回答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高度文明的问题;另一方面中华文明激活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改造主体世界观和主体修养的维度,丰富了世界马克思主义的宝库。最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最终归宿是实现中华文明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弘扬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中华民族精神,必须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基因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相协调,真正实现中华文明的现代转型。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杨洪源研究员从历史维度、实践维度和问题导向三个方面解读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从历史维度看,“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在20世纪出场的历史语境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我们建设的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而不仅仅是简单的“中华现代文明”。站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使命是为民族复兴和强国建设提供坚实的精神力量。同时,要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体用论深入分析习近平文化思想中“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鲜明理论品格。从实践维度看,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指导下,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走向了正确的道路,取得了实践上的伟大成就。他强调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需要进一步的理论创新。从问题导向的维度看,“文化主体性”是破解中西马之争、构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关键。将“文化自信”纳入“四个自信”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为“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意味着需要进一步巩固文化主体性。

  在评议环节,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郗戈教授从“魂脉”和“根脉”的关系探讨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构。他从三个方面说明了作为“魂脉”的马克思主义对作为“根脉”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能动作用。第一,中国共产党所推进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确立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判定标准。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看,能否推动中华民族复兴、能否促进中华民族的现代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优秀与否的评判标准。第二,马克思主义不仅外在地认知和解释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且内在地塑造和参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历史时间意识上,表现为马克思主义通过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为中华文明树立了现代的时间观念,建立了中国人的理论知识体系和意识形态体系。在历史方位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的“五形态理论”帮助我们界定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方位,进一步规划革命方向,铸造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概念,激活了巨大的实践空间。在时代规划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又可以进一步帮助我们界定未来的发展方向。第三,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出发可知,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构的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这不止于激发传统文化,更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伟大实践创举在文化上的再生产。最后,郗戈教授指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华文明现代转化的时代任务,也指明了未来的方向。在这个过程中必须更加自觉地理解“魂脉”和“根脉”的关系,阐明“魂脉”对“根脉”的激活、指导作用,让“根脉”得以延续和现代化。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沈江平教授指出,三位主谈人的共同特点是在历史的深度和世界历史的高度思考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文明的划分标准存在着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和从西方的技术史观的两种区别。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最重要的关键词在于“现代”,这是因为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正处在全球化和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浪潮之中,现代性、现代化都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的因素和视角。因此,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一定要站在世界历史的潮流中,从工业文明的共性视角探讨中华文明的延续性。

  中央团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荣鑫教授从政治的高度理解“第二个结合”的思想解放功能:第一,思想解放最直接地表现在解放对传统文化的固有态度,从过去否定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迷雾中挣脱出来。第二,“第二个结合”让我们从对待东方与西方的类型化、本质主义的思维方式当中解放出来,反对西方与东方关于文明和野蛮、开放和封闭、进步和落后等二元对立关系。第三,“第二个结合”充分彰显了我们的文化主体性,将我们从“落后就要挨打”的西方强盗逻辑中解放出来,反对西方人对待东方人的处理机制。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莅副教授从马克思主义人类学视域中理解现代文明。他指出,马克思、恩格斯晚年关于社会人类学的研究致力于扭转野蛮与文明的二元区分方式,进一步追问文明时代的悖论。马克思、恩格斯从封建生产方式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前提、现代民族是民族国家产生的文化根基和新教改革释放了市民社会的自由个体三个方面审视现代文明的出路,认为破解西方文明困局的方向在于从政治国家走向社会,应将史前文化和史前文明作为整个现代文明建构的新的历史根基。

  中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蔺庆春从文化认同的角度说明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他指出,现代社会和现代文明的核心特征是承认价值和意义,因此构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需要加强个体的文化认同,通过文化建设彰显文化主体性。第一,守望历史是实现文化认同的思想基础,文化建设必须立足国家和民族传统。第二,扎根实干是实现文化认同的实践保障,文化建设必须以人民福祉和人民精神需要的满足为导向。第三,着眼未来是实现文化认同的价值指引,文化建设必须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中央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肖宁指出改革开放后的现代化探索不同于1840年以来在器物、制度和文化方面的现代化探索。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要求在更高阶段上通过建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现代社会的人提供新的生活方式,关注现代化进程中人的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现代化,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因此,建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本质上是从人的层面探索更高层面的现代化。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董键铭从中西比较视域探讨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三个重要方面。他认为,构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首先需要在物质方面更充分地占有和发展现代文明的积极成果,在物质生产方式更新、科学技术的进步的基础上发展现代文明。其次,不同的文化样态都是传统文化现代化的产物,西方现代文明是西方传统文化现代化的结果,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成果,不同的文化样态存在共同发展的可能。最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能够以与生俱来的社会主义优越性,克服资本逻辑主导的西方现代文明的内在矛盾,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杨彬彬从制度发展视角探讨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强调文化制度对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引导、激发、支撑、保障作用。第一,从制度层面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具有逻辑必然性、历史继承性和现实的重要性。塑造新文明必然要求发挥文化制度的独特作用,以制度的形式确证新的理念和共识。第二,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创造的系列文化制度,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宝贵的历史经验。第三,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需要以制度建构引导现代文明建设,以制度改革激发文明的创造活力,以制度的完善来维护我们文明创造的这种环境。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路子达结合农村文化建设工作,强调农耕文明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传统美德和传统政治文化,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文明根基,从三个方面总结了赓续农耕文明的具体要求。首先,坚定文化自信,以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载体推进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传承和弘扬文化基因中的美好品德。其次,坚持开放包容,在农耕文明和城市文明的交相辉映中赓续农耕文明。最后,坚持守正创新,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保持乡村社会形态的完整有效。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安昊楠从唯物史观具体化视角探讨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她概括了马克思主义的特殊性和具体性在中国历史意识中的体现,通过对指向的具体化、过程的具体化、结果的具体化的分析,指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为中华文明现代转换的当代形态,是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引发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刻变革与现代转型的结果。

  在自由讨论环节,与会学者和同学们围绕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对西方文明抽象普遍性的批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契合的原因、“明体达用、体用贯通”与文化自信的关系、精神上的独立自主等问题展开了深入交流和讨论。最后,论坛在意犹未尽的讨论中圆满结束。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青年学者论坛以前沿问题、前沿研究、前沿互动为宗旨,通过搭建资深教授、青年教师与研究生的高端常规交流平台,以期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相关学科的力量整合,加强学科队伍代际传承,提升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整体性视野,推进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构。至今,论坛已成功举办36期,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及相关学科师生中产生了广泛影响。

分享到:
收藏 0赞

上一篇:2023全国哲学研究生学术创新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

下一篇:人大工商管理大类:率先推行学分制|招办主任帮你选专业

在职研究生

在线答疑

中国人民大学在职课程培训班发毕业证书吗

中国人民大学在职课程培训班毕业后一般是不能获得学历证书的,因为该校主要是以课程培训和中外合作办学这两种方式招生,是没有学历证书的。

中国人民大学在职课程培训班报名条件是什么

中国人民大学在职课程培训班招生专业有金融学、法学、社会学、计算机应用技术、中国古代史和新闻学等等,共五十几个。根据招生简章我们可以了解到在职课程培训班报考要求为: 1、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遵守法律、法规,能坚持在职学习者; 2、大学本科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满两年,已获得硕士及以上学位者无年限要求; 3、大专学历者,参加课程班课程的学习,可获得结业证书。

中国人民大学在职研究生有用吗?

报读中国人民大学在职研究生是非常有用的,一方面获得的证书是国家认可的,另一方面,院校授课师资量非常强大,专业领域广泛,含金量高。

中国人民大学在职研究生报考要求是什么?

1.第一点是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遵守法律、法规,能坚持在职学习者;2.第二点是大学本科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满两年,已获得硕士及以上学位者无年限要求;3.第三点是大专学历者,参加课程班课程的学习,可获得结业证书。

中国人民大学在职研究生认可度怎么样?

在职研究生和中外合作办学硕士均可以拿到含金量很高的证书,均可为升职加薪、积分落户等给予帮助。 总结 综上,中国人民大学在职课程培训班认可度还是非常好的,值得报考。

中国人民大学在职研究生认可度高吗?

在职研究生和中外合作办学硕士均可以拿到含金量很高的证书,均可为升职加薪、积分落户等给予帮助。 总结 综上,中国人民大学在职课程培训班认可度还是非常好的,值得报考。

在职课程培训班报名咨询热线

全国24小时电话:4000052125 立刻咨询
路灯在职课程培训班时刻为您服务!
  • 路灯在职研究生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 路灯在职研究生手机触屏版

    微信小程序

  • 路灯在职研究生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

在职研究生
申请成功
关注公众号

招生咨询08:00-24:00

微信公众号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