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考研报名人数343万,再跌45万,考研人数连续下降的形势下如何看待考研?
来源:路灯在职研究生
时间:2025-11-26 18:28:42
2026考研报名人数343万,再跌45万,考研人数连续下降的形势下如何看待考研?
据统计,2026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报名人数为343万人,相比2025考研人数388万人,继续下降45万人。考研人数从2024年开始连续三年下降,考生们如何看待考研?考研人数少就代表考研竞争没有那么激烈了吗?下面来具体分析。

考研人数连续三年下跌是考生和家长们对考研的理智选择和清醒认知,其原因如下:
一、录取率持续走低,考研也有“投入产出比”
从2016年开始考研人数持续暴涨,人人都想上岸“镀金”。但现实是,研究生招生名额的增长,远远追不上考生们的报考热情。据有关方面数据统计,从2022年起,硕士研究生整体录取率从30%左右一路跌落到25%左右。更别提一些热门院校和专业了,那竞争简直太激烈了,堪称神仙打架。
学硕减少,专硕大增,学制延长,学费增加,一些一线城市的部分学校专硕甚至不提供住宿,读研成本直线飙升。加之社会上部分企业比较看重第一学历,考研读研之后还被第一学历问题歧视,一些二本三本的学生会直接放弃考研,不再扮演陪跑的角色,也不再对“万一上岸”抱有期待了。这些都会导致考研性价比大幅下降。
所以近几年大家慢慢看明白了,也更现实了,与其花一年时间去赌一个不确定的结果,不如先看看别的路,比如考公考编成功可以直接受益,并立即看到投资回报。考研已经从之前稳赚不赔,转向成了需要权衡利弊的“风险投资”了。
二、教育政策改革,研究生扩招,保研率增长
教育政策改革下,2025年具备保研资格的高校增加了,原来就具备保研资格的院校保研率提高了,全国保研名额在持续增加,25年预计接近19 万,尤其是一些985/211院校更青睐保研学生。
各大院校保研名额的增加,留给考研人员的名额就显得相对比较少了。这说明考研已经不是一条更为优化的读研途径了,通过全国统一考试这条路径进入顶尖名校的竞争更为激烈,或者说门槛更高了。
就业大环境不乐观,考生们更理智和清醒
在就业大环境不乐观的情况下,许多人研究生毕业仍然不能对口就业,干着与所学专业毫不相干的工作,导致许多人认为读研没用,读研之后还得面对现实,先自食其力再谋求职业发展,而谋求真正理想的职业发展希望渺茫。
在现实面前,很多考生对学历已经祛魅了,不再迷恋高学历带来的虚浮光环。所以考研已经回归到了一种理智的“选择”,考生们已经不再像前几年那样盲目跟风,或者因为逃避就业而选择继续考研了。
★★★考研人数少就代表考研竞争没有那么激烈了吗?
考研人数减少之后,留下来的都是考研信念比较坚定,真正想在学术道路上走远走高的考生们。这些考生大部分学习成绩比较好,学习能力比较强,所以考研竞争还是会相对比较激烈。
目前不同层次类型的高校对报考的“冷热”感受也并不相同,比如许多“双一流”高校并未感受到学生考研意愿的大幅下滑。此外,考研专业冷热差异扩大,在专业选择方面,传统文科、管理类等专业的考研热度降温更为明显,而工科、理科等领域依然保持相对稳定甚至略有上升的趋势。
建议考生们选择报考院校及专业之前,一定要了解清楚其近几年的报录比例和2026年的招生名额等相关情况,并做好全面充分的复习备考工作,以增加考研成功率。
无论如何,考研依然是一个公平的机制:公开报名、标准清晰、录取原则公平公正,有一定的容错机制,比如可以调剂和再战,从这个角度看,它依然是一条学业水平提升的可选路径。
考研从热潮期回归到理性期,标志着研究生教育进入到了理性回调的新阶段,也进入到了结构调整与质量导向并重的发展周期。高校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管控日趋严格,“严进严出”成为常态。在此背景下,对仍有考研意愿的学子而言,报考人数的下降具有积极意义。
2026年硕士研究生考试将于2025年12月20日到21日举行,考研人数的减少到底会带来何种影响,时间会给出答案,大家还是拭目以待吧!
上一篇:俄罗斯人民友谊大学与高尔基公园开展关于农艺学、生态学等方面合作
下一篇:木有更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