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玉米遗传育种学术研讨会在济南召开

为更好加强我国玉米遗传育种学科的学术交流,攻克玉米种业“卡脖子”技术,打好种业“翻身仗”,促进玉米种业振兴,9月4日-7日,由中国作物学会玉米专业委员会主办,山东省农业科学院联合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山东中农天泰种业有限公司等单位承办的2024年全国玉米遗传育种学术研讨会在济南召开。

会议以“加强种源创新,推动产能提升”为主题,中国工程院院士戴景瑞在会议开幕式上致辞,20位专家学者围绕生物育种技术发展前沿、种质创新利用、重大品种选育等方面作了精彩的报告。来自全国各科研院所、高校、种业企业的500多位玉米育种领域专家参会交流。

“我国不是玉米的起源国,所以外引资源是我们玉米产业发展的必经之路。育种也离不开资源的引进;育种界的团结合作,将会促进种业的快速创新。我们的目标是加速建成世界一流的玉米种业强国。”戴景瑞院士表示,应加快种质资源引进,推动引进资源与现有资源结合,提高玉米品种抗病、耐高温、抗倒伏、抗旱、耐涝等能力。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党委书记梁金光在致辞中介绍,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科研实力雄厚,玉米遗传育种团队是农业农村部“黄淮海生态区玉米遗传育种创新团队”,经过70余年的努力,培育打造了“鲁单”系列玉米品种品牌。鲁单981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齐319、鲁系9801和鲁原92自交系入选全国杰出贡献自交系,鲁单50和鲁单981被评为全国功勋玉米品种,最新选育的鲁单510成功创下全国盐碱地夏玉米高产纪录,入选国家主导品种。团队同时向生物育种发力,在抗虫融合基因自主研发和多价抗虫耐除草剂转化体创制方面取得重要突破,为转基因玉米品种培育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对外合作方面,也取得显著成效,在印度尼西亚选育出4个玉米新品种,实现境外“本土化”育种新突破;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等院校、企业开展了大量高效务实的合作,为玉米种业创新作出了积极贡献。

“此次会议是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的生动实践,对我国玉米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将继续与业内专家一起,同题共答、同频共振、同向发力,为玉米产能提升、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力量。”梁金光说。

中国种子协会会长张延秋在报告中介绍,近年来,我国玉米种业整体质量提升,制种单产提高,亩用种量下降。但由于玉米种质资源匮乏、育种创新能力不足、品种同质化严重等,我国玉米单产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差距。“玉米发展潜力大,责任重。未来全国粮食增产1000亿斤,玉米占比60%。”张延秋说。

粮食增产的重心,要放在大面积提高单产上。会上,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首席专家王玉玺在报告中介绍,下一步品种创新管理的总体目标是提单产、强抗性、优品质、选好品种、推大品种,推动种子企业成为品种创新主体。

会议还举行了国家玉米种业技术创新中心黄淮海分中心(山东)揭牌仪式。会议期间,与会人员还到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章丘龙山试验基地,对来自全国各育种单位的315个玉米新品种进行了田间观摩。

收藏 1赞

上一篇:没有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下一篇

在职研究生
申请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