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医科大学儿科学:近15年来,全国一半儿科医生从这里走出

学科名片:

重庆医科大学儿科学学科依托儿科学院(附属儿童医院),于1956年由上海医学院儿科系西迁来渝创建,是我国最早的四大儿科系之一,2002年成为首批儿科学国家重点学科,目前是全国最大的儿科学院和儿科医师培养基地,并获批国家儿童健康与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3个国家级平台。

    前不久,国际儿童健康研究领域排名第一的顶级杂志《JAMA Pediatrics》发表了重庆医科大学新生儿团队的一项最新临床研究成果。

这项研究成果有助于新生儿医生降低早产儿有创通气撤机失败率,提高早产儿的生存率。据悉,这是国内新生儿学界首次在该杂志发表临床研究文章。

事实上,近年来,重庆医科大学儿科学学科瞄准我国儿童发育疾病防治的重大需求,坚持开展应用基础与转化应用研究,在儿童营养保健和神经发育、新生儿感染、呼吸道病毒感染、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等疾病防治,干细胞移植、活体肝移植等技术研究与转化一直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他们是如何做到的?6月4日,重庆日报记者走进重庆医科大学儿科学院一探究竟。

实现国家级临床医学科研创新平台“零的突破”

今年4月,由重医附属儿童医院牵头的国家科技创新重大项目——科技创新2030—“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项目“标准化儿童患者模型关键技术与应用”启动暨实施方案论证会在重庆召开。

“我们将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建立我国首个模拟儿童患者真实诊疗过程的标准化患儿模型,帮助更多基层医生提升儿科能力,更好地服务当地儿童。”该项目牵头单位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院长、国家儿童健康与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李秋这样说道。

在李秋看来,“想要在领域内起到引领作用,科研至关重要,但医学科研和其他专业系统的科研不同的是,我们更关注通过科研来解决临床问题,为临床提供一些方法、思路。”

为此,作为全国规模最大的儿科医师培养基地和儿科学国家级继续教育基地、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近年来,重庆医科大学儿科学院搭建了一系列科研平台。

2019年5月,重庆医科大学儿科儿科学院获批成立国家儿童健康与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全国仅2家,这标志该学院正式迈入全国儿科领域医学科技创新体系“国家队”,实现了重庆在国家级临床医学科研创新平台方面“零的突破”。在此基础上,打造了生物样本资源中心、医疗大数据中心、药物临床试验平台、儿童卓越证据与指南协同创新实验室、儿童健康与疾病科普基地等一批平台,并凝练形成了儿童感染与免疫、营养与生长发育、慢性疾病防控、先天畸形综合矫治等四个特色研究方向。

不仅如此,2019年以来,作为重医的儿科学院还获批成立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医院也获批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等国家级平台,实现医疗、教学、科研齐驱并进。

“通过这些国家级平台,我们整合各种资源,开展临床研究、学术交流、人才培养、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等,推动临床儿科医学的创新发展。”李秋说。

例如,作为我国最早建立的儿童保健专科之一的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与心理健康中心,率先在全国开展自闭症共患病多中心研究,该中心的三任学科带头人分别任卫生部规划教材《儿童保健学》的主编或共同主编,为我国儿童保健及儿童发育行为健康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重医儿科学院呼吸中心团队制定了全球首部《国际儿童新冠肺炎快速建议指南》,不仅为全球儿童新冠疾病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中国儿科牵头制订国际指南迈出了重要一步。

培养人才

让学生懂得如何做有温度的医生

“儿科是不同于成人的综合性学科,儿童表达能力有限,儿科疾病症状不典型、变化快、危重症较多。”重庆医科大学儿科学院副院长华子瑜称,多年来,儿科学院注重培养不仅具有扎实理论基础,还具备高尚的职业素养、精湛的临床实践能力和持续发展潜能的高素质儿科专业人才。

课堂上,老师们会让学生们多“动手”。 儿科学院儿童保健科教授陈立称,“在《儿童保健学》课上,组织学生为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制作相应的辅食,并让学生互相评价,是否能够满足儿童生长发育的营养需求。”

课余时间,儿科学院组织学生组建了“小蜜蜂”爱心医疗志愿服务团队,开展儿童医院导诊、社区义诊、幼儿园健康课堂等活动,培养学生公共卫生服务理念。

“医学教育是最严格的职业教育之一,除了需要医术精湛,还需要更多人文关怀。”李秋说,儿科学院的教师在日常工作中言传身教,让学生懂得如何做有温度的医生。

“教会学生换位思考——如果你是患者,你希望医生怎么做?每到冬天,我们会用手先把听诊器完全捂热了,再隔着一层的衣服,把它放到小朋友的胸脯上面……”李秋说,近15年来,重庆医科大学儿科学院培养儿科医师数量约占全国儿科专业方向的专科医生总数50%。2015年至2021年,共培养本科生2086人、硕博士研究生2345人、住院医师规培学员606人、进修医师 2506人;培养了国家级本土人才6 名。

技术研究与转化

完成所有类型的肝移植手术,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科研项目516项

近日,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12岁的乐乐接受了一台儿童辅助肝移植手术。

据悉,辅助性肝移植需要保留患儿部分肝脏组织,同时植入新的肝脏,因为儿童腹腔空间有限、辅助肝移植技术复杂,因此,该手术在国内外少有开展。

这项手术的完成,标志着重医附属儿童医院已成功完成所有类型的肝移植手术。

记者了解到,作为全国唯一获得国家卫健委授予资质的肝移植临床研究备案机构,重医附属儿童医院自2006年开展儿童肝移植手术以来,已成功完成267台肝移植手术。除活体肝移植外,重医附属儿童医院还获批干细胞临床研究备案机构(全国儿童医院中仅两家),目前,该院造血干细胞移植已突破500例。

“重医儿科学学科依托儿童医院,打造了医教研一体化的儿科医生培养模式。”李秋介绍,重医儿科学坚持开展应用基础和转化应用研究,在儿童营养保健和神经发育等方面处于全国领先地位。2020年,中国医院科技量值(STEM)儿科学居第三位。近年来,先后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中国卫生经济学会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516项。

李秋表示,下一步,依托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儿科学院将继续推进医学-教学-科研一体化发展,积极争取国家儿童医学中心落户,以期在不久的将来,为广大患儿及其家庭解决更多数字医学、人工智能、大器官移植方面的难题。

收藏 0赞

上一篇:没有上一篇

下一篇:【团队风采】开创宫内儿科学,为孕育生命保驾护航

在职研究生
申请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