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龙虎网
时间:2024-09-27 10:26:34
龙虎网讯(记者 王缘 通讯员 林静 浦融)“三夏”时节农事忙,南京浦口区相继迎来了水稻育秧“黄金期”和夏收“高峰期”,如今,小麦大规模机收基本结束,夏粮收购工作稳步进行中,收获进度超99%。田上“物联网”、土壤“喝中药”、育秧“工厂化”、插秧“机械化”......在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赋能加速下,浦口不断在新理念、新技术、新模式上发力,以数智化推动了农业新质生产力,勾勒出一派好“丰”景。
田上“物联网” 专家“云监测” 聚力确保夏收工作
芒种前,位于浦口区桥林街道的兰花塘高标准农田内麦浪滚滚、农机轰鸣,占地4248亩的麦田开镰收割。作为南京市浦口区连片面积最大的一处高标准农田,兰花塘高标准农田水利设施配套完善,2.3公里长、5米宽的环田大道双向通车,大型耕作农业机械可以开到田头。收割机、粮食烘干机等专业农机隆隆作响,全力确保夏收工作。
新质生产力的活跃因子,不只是农田上的机器化作业,还有遍布农田之上的多个物联网设施。看似宁静的农田之上,用于监测气象、虫情、土壤墒情的多个物联网设施正“各显身手”。众多传感器和智能装备搭建起天空地一体化的精准农情监测系统,在田野上织就一张无形数字网络。这一覆盖全区的数字大田管理系统,还通过嵌入“新农场APP”,向种植户实时发送采集到的空气温湿度、风速、风向、降雨量、太阳辐射强度和土壤温湿度等信息,真正让农民实现“手机种田”。
除了向农民发送的实时数据,“专家天团”也守在智慧大屏前,研究相关数据,随时准备把脉支招。“在研究院的智慧大屏上,我们利用卫星遥感实时监测每块田的长势,其中红色的代表长势旺盛,黄色的是长势较好,绿色和蓝色的田块长势稍差一些,意味着需要重点关注,我们及时与农户沟通,从而加强田间管理。”农芯(南京)智慧农业研究院浦口数字乡村项目负责人谢鹏介绍说。
土壤“喝中药” 院士“来支招” 合力守护作物健康
夺取夏粮丰收之战是一场接力赛,前期的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试验田内,“院士团队”用绿色手段反复试验,调理土壤的状态,让“沃土”更健康,让作物茁壮生长。
“我们的研究方向是调控土壤微生物体系,让整个土壤的环境更健康,这样小麦就不容易生病。”中国工程院沈其荣院士工作站成员、江苏思威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研发总监宋克超说。
据了解,通过科学配比,今年兰花塘高标田每亩化肥施用量减少15公斤左右。此外,他们还为试验田定制化调配了专用肥料——哈茨木霉生物有机肥。据介绍,生物有机肥类似于给土壤“喝中药”,能起到调理养护的作用,施用后不仅能够改善土壤环境,促进作物吸收营养,还能起到防治病害的作用。
在南京国家农创中心的“沃土”之上,还有更多像农芯(南京)智慧农业研究院一样的高新技术企业围绕农业新科技孜孜以求。据了解,目前农创中心已累计引进9位院士,落户赵春江、沈其荣两个院士工作站,打造集群式院士创新基地,累计签约和注册农业高科技企业400多家。
育秧“工厂化” 插秧“机械化” 全力保障秧苗质量
水稻要丰产,育秧是关键。永宁智能育秧中心占地约400亩,厂房建筑面积约1500平方米,该育秧中心的建成使用,打通了稻米产业链全程机械化的关键一环,让农户告别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耕作模式。
该智能育秧中心依托“数字化看板”,仅需3名技术操作人员、8名搬运工人就可精准把控湿度、温度,有效降低了病虫害,保障了秧苗存活率,较传统育秧用工量减少一半,且育秧更加精准高效。
永宁智能育秧中心运营负责人邵名文介绍,智能育秧中心工厂化育秧,8小时一个班次,一个月就可提供2万亩水稻或油菜育秧服务。永宁街道通过农业园区开展育秧插秧一体化服务,效率大为提升,育秧成本降低10%,街道范围内机械插秧比例将从六成提高至九成,随着服务能力提升和示范带动效应,将逐步过渡到全部机械化插秧。
“机械化的水稻育秧技术采取精量播种的方式,培育出‘齐、匀、壮’的标准化秧苗,在移栽期无需田间人工移植秧苗,不但能降低劳动强度,还不伤秧苗根部,具有省时省力、节约成本、发芽率好、成活率高、秧苗质量高等优势。”邵名文介绍说。
优质食味稻米覆盖率达65%以上、绿色稻米生产基地1.43万亩、涌现出“名文”“三合圩”等优秀品牌大米......近年来,浦口区紧盯产业振兴、农业强区目标,加快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持续推动绿色蔬菜、精品蟹虾、优质稻米、都市花木等农业主导产业强链补链延链,全力打造农业全产业链,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从传统“人畜劳作”到现今的“机器换人”,从“靠天种田”到“科技赋能”,新质生产力正焕发出农业生产的澎湃新动能,让浦口农业“丰”景更好。
上一篇:没有上一篇
下一篇:农业机械化的意义,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