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交通大学院长班第三次研讨会深入探讨跨学科教育平台搭建
来源:西南交通大学新闻网
时间:2019-05-08 11:00:25
4月25日下午,院长班第三次研讨会在犀浦校区4243教室举行,研讨主题为大力推动学院间合作,搭建跨学科教育平台。副校长冯晓云出席会议。
院长报告阶段,建筑学院院长AJacob Odgaard通过1+1>2这一公式并结合国家倡议和战略,展示了组建跨学科团队的重要意义。他介绍了GIRC(全球可持续基础设施研究与培训中心),包括其地位、意义、构成模式和活动情况等,并重点介绍了课程《水与城市:海绵城市概述》。在当前与未来行动上,他希望,与各院达成合作,共同推动组建跨学科课程。
地环学院院长Lutz Pluemer介绍了以项目为导向的学习。他结合大学教学的神奇三角分析指出,大学应培养学生的知识与能力。他还介绍了以项目为导向的学习的积极意义,并提出学习目标。在对比传统教学模式并系统介绍项目学习形式后,他推荐项目学习模式。
交运学院院长刘晓波就传统与未来介绍了学科及学院的学生培养目标,并从横向、纵向培养的资源共享两方面介绍了培养途径。
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王开云围绕研究生国际化课程与实践基地建设探索做报告。报告分为现实困境、具体举措、实际效果与规律探寻四部分。针对现实困境,王开云介绍问题、解决方法;谈及具体举措,王开云展示四大必备要素,并进行课程举例;从学生反馈与加强合作两方面,他对课程实际效果进行介绍;在规律探寻方面,王开云从利用现有国际合作平台和深入开展研究生课程教改两方面作介绍。
公管学院院长王永杰就“基于学院合作的跨学科融合机制探讨”作报告。在简要说明跨学科的概念与重要意义后,他介绍了斯坦福大学、清华大学及我校的跨学科教育情况,并阐述了公共管理学院的学科情况。王永杰从跨学科融合的三个支撑点、跨学科融合的需求等七方面探讨了跨学科融合机制探讨。
体育工作部主任刘江作“跨学科教育平台——助推新时代下的体育育人工作”报告。他简要介绍了学校体育育人及体育学科跨学科现状,并对体育跨学科进行展望。刘江希望,体育学科与各学院进一步加强跨学科合作。
工程训练中心主任李柏林就“基础实践能力与项目教学研讨——工程训练中心与学院深度融合”进行报告。在剖析项目教学的关键问题后,他对工程训练与知识教学相融合的两个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并介绍了学校工程训练中心课程设计。李柏林从核心知识点、项目等五方面作了介绍。
体育工作部副教授宋爱玲就“提升学生创新创造力的跨学科教育实践”作案例分享,她讲授的《运动、科技与智慧人生》跨学科课程获多个奖项。宋爱玲分享开设课程的灵感渊源并表示,大学要培养对接未来的创新型人才。其次,她从理念先导、方法指导、实践引导及评价主导四方面详细介绍该课程,阐释如何通过课程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素养,并展示课程学习成果。
在研讨和制定方案框架阶段,与会人员自由组合成五小组,针对通过学院合作可开设哪些跨学科课程、如何通过学院间合作推动学生科创竞赛水平提升等六大主题进行研讨。结合院长报告,各小组进行了为时15分钟的研讨。各院长对跨学科课程、跨学科研究生指导、体制机制改革与保障等问题展开积极讨论,并分享相关成果。
建筑学院副院长杨青娟提到,学院的“美育”可为其他学院提供支撑,通过“美育”培养学生对世界的感知、感觉能力,并将这些能力融贯到专业教育中,真正实现通专结合。AJacob Odgaard分享欧林工学院的跨学科课程教学实践案例,提出进行“可持续美丽校园节点营造实践”构想,并建议,以邀请欧林工学院的优秀教授分享经验和派出学生外出访问的形式促进我校跨学科模式建设。
心理中心主任陈华提出跨学科课程《根与魂的铸造》,该课程基于思想政治、心理健康、体育等多学科,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宋爱玲表示,将进一步完善发展《运动、科技与智慧人生》课程。教务处副处长康锐建议打造跨学科教师交流平台,实现不同学科老师的思想火花碰撞。刘晓波建议开设《交通运输发展史》跨学科课程。
人文学院党委书记向仲敏建议开设《交通承合》跨学科课程。王永杰、机械工程学院院长钱林茂分别提出开设《工程管理》《轨道交通发展前沿》跨学科课程构想。王开云、李柏林表示,愿与机械、材料学院共同打造面向研究生的跨学科、多学分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