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广州医科大学
时间:2024-02-04 10:00:15
一、专业基本信息
(一)专业定位
食品卫生与营养学专业属于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类专业,研究食物、营养与人体健康的关系。本专业是汇聚广州医科大学相关医学专业优势资源开办的,融入医学大平台,符合以医学为主的办学定位。食品卫生与营养学专业获广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本专业突出社区营养指导和功能食品、特医食品研发的培养特色,不仅关注学生专业知识体系的构建,还关注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通过四年的学习,培养学生掌握健康维护与疾病康复领域中的营养健康与食品卫生相关知识,具备良好的专业能力和知识应用转化能力,满足大健康产业对食品卫生与营养学专业的人才需求,为落实国家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年)》贡献力量,为大健康产业输出食品卫生与营养学专业人才。
(二)培养目标
以“勇于担当的家国情怀、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追求卓越的人生态度”的“南山精神”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价值取向,将立德树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专业人才培养始终,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健康中国事业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具备人文情怀和“南山精神”、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的复合创新性实用型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毕业生能够胜任国家行政机关、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科研院所、企业的食品卫生监督、检验检测和管理、营养与膳食指导、功能食品及特医食品研发等相关工作。
(三)培养规格
1.学分学制要求
标准学制:四年。
学分要求:符合学校学籍管理规定的毕业要求,并且获得毕业最低要求178.5学分,其中必修140.5学分, 选修38学分。
学位授予:符合教育部和我校有关学位授予规定者,经我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通过,授予理学士学位。
2.专业基本知识要求
(1)了解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及系统科学的一般原理。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了解正常人体结构和功能,掌握维持机体平衡的生理学和生物化学机制,掌握营养膳食及营养素对机体的作用及其机制。了解人类生命周期的生理、心理和行为特点及其对健康的影响。
(3)掌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和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4)掌握各类人群在正常和特殊条件下的营养需求及营养水平评估。
(5)掌握食物营养价值的分析、食物资源开发和食品强化的营养设计。
(6)掌握健康维护与疾病康复领域中的营养与食品安全知识。
(7)掌握健康食品、功能食品、特医食品研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8)掌握食物中毒及其他食源性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中毒者抢救以及食物中毒的预防措施。
(9)熟悉食品加工的烹饪过程以及可能存在的营养和食品安全问题。
(10)熟悉食品卫生与营养学方面宣传教育的理论、方法。
(11)熟悉我国食品安全监督管理、法律法规、方针政策、技术规范和道德规范。
(12)了解全球公共卫生状况,了解各类国际营养及卫生组织的工作领域及其作用。
3.专业能力要求
(1)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具备收集信息,查找资料,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初步开展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科学研究的能力。
(2)具备较好的食品卫生与营养学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应用转化能力。
(3)具备功能食品和特医食品研发的基本能力。
(4)掌握营养素及天然产物分析相关仪器及设备的使用方法。
(5)具有食品中各种污染物、添加剂、天然有毒成分及其他有害物质检测的基本能力。
(6)能够对一般人群和特殊人群进行营养及营养相关疾病的预防和干预,具备开展膳食营养和医学营养的基本能力。
(7)具有开展营养健康咨询及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现场实际工作能力。
(8)具有调查、监测和分析归纳营养相关疾病、食品安全公共卫生事件及其影响因素的分布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和实施干预计划及评估干预效果的基本能力。
(9)具有一定的本专业外文文献资料阅读和翻译能力,能写专业文章的外文摘要,能用外文进行一般性交流,掌握外文科技写作的特点、要素和方法。
(10)掌握本专业需要的计算机应用技术。
(11)具有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并且具有批判性地评价现有知识、技术的能力,以及在专业活动中开展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
(12)具有从事社区卫生服务的基本能力,能够对病人和公众进行有关营养健康的生活方式、疾病预防等方面知识的宣传教育。
(13)具备创新精神,具有自主学习的习惯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4.专业素质要求
(1)具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遵纪守法,文明礼貌,维护卫生服务公平性,尊重文化多样性,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人文修养。
(2)热爱公共卫生事业,理解中国公共卫生现状和特征,能为人群健康无私奉献。
(3)具有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备良好身心素质、社会适应能力和团队精神。
(4)培养专业意识,提升专业兴趣,深刻理解《“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国民营养计划(2018-2030年)》对食品卫生与营养学专业的人才需求,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学习知识、应用知识,服务社会。
(5)具有人际交往能力,善于与他人沟通,尊重他人,真诚合作,诚实守信。
(6)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追求卓越。
(四)课程体系
1.主干学科与核心课程
主干学科:临床医学、预防医学、食品科学。
核心课程:预防医学、食品化学、营养学基础、分子营养学、临床营养学、食品微生物学、食品毒理学、食品安全评价体系、食品工艺学、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公共营养与特殊人群营养。
本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既要培养出具有食品卫生监督、管理和功能食品与特医食品营养学研发的合格人才,又要凸显本校的办学特色,主动适应“健康中国”国家战略和大健康产业发展的时代需要,满足社会对本专业人才的多方面需求。专业平台课程设置有明确的职业指向性。课程围绕两个部分设置,一是食品科学专业基础部分,二是营养、卫生专业部分。两部分课程的衔接围绕一个中心,即食品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在符合广州医科大学培养目标定位的前提下,开设了预防医学、临床医学的专业基础课与必修专业课,实现了食品科学和医学的有机结合。专业平台设置的必修课,可保证学生获得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稳定性,选修课又可根据学生的需要,进行自由选课、弹性调整。在专业方向课程模块,确定了功能食品研发和营养健康管理两个方向模块,清晰了专业口径和就业方向,将食品卫生与营养学专业的就业方向从传统的以食品检测为主拓宽到食品研发与健康管理的新方向。
2.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包括社会实践和专业实践两个模块。社会实践模块在第3学期开设社会实践课程;专业实践包括专业实习、医院实习、毕业设计(包括专题实习和毕业论文),在第7、8两个学期完成。实践平台为必修课程,计21学分。
(五)师资队伍
目前本专业现有专任教师38人,其中教授11人,副教授17人,讲师10人。教师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比例86.8%,高级职称教师比例73.6%,拥有广州医科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专家、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基金委二审专家、广东省“千百十”人才工程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培养人才、省级教学名师、广州市“121人才梯队工程”人才等高层次人才多名。骨干教师覆盖临床医学、预防医学、食品科学等多学科,形成营养与食品卫生教研特色团队。
(六)教学条件
1.教学设备、实验室建设情况
本专业实验室有食品工艺综合实验室、食品工艺教学实验室、食品分析实验室、食品化学实验室、食品卫生实验室和感官实验室等。同时依托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院中心(约1000台设备,设备总价值2360余万元)进行教学。专业实验室配置合理,设施完善,实验教学设备能满足本科教学需要。专业实验室积极向本科生开放。
2.实训基地情况
本专业在广州医科大学校内有3处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和场所,分别是:①广州医科大学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②广州医科大学学生创业苗圃;③广州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开放实验室,其中B2栋302、306、308和310四个房间为本专业学生专用的实训场所。
3.实习基地情况
本专业在校外有8处稳定的实践教学及实习实训基地,分别是:①广州检验检测认证集团有限公司是国家加工食品质量检测中心的运营机构,每次可接纳30名学生实习、实训;②广州质量监督检测研究院,是国内成立最早的第三方综合性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机构,也是北京奥运会、广州亚运会食品质量安全主要检验机构,每次可接纳60名学生实习、实训;③汤臣倍健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最大保健品研发、生产企业,每次可接纳30名学生实习、实训;④广州京诚检测技术有限公司,是国际化的第三方优秀检测公司,每次可接纳30名学生实习、实训。⑤ 亨氏(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是国内著名的食品加工企业,每次可接纳30名学生实习、实训。⑥ 广州市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营养科,每次可接纳15名学生实习、实训。⑦广州市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每次可接纳20名学生实习、实训。⑧广州天河黄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番禺区南村社区服务中心,每次可接纳20名学生实习、实训。⑨深圳市慢病中心,每次可接纳20名学生实习、实训。
二、其他专业相关的重要信息
1.专业特色
(1)突出社区营养健康管理和功能食品、特医食品研发的培养特色
培养方案专业课程围绕两条主线设置,一是食品科学主线,二是营养健康管理主线。两条主线围绕一个中心,即食品与人体健康及慢病干预,设置营养健康管理方向和功能食品研发方向两个专业方向模块课程。
(2)以大健康产业人才需求为导向培养复合实用型创新性人才
以大健康产业人才需求为导向,将从事营养健康管理服务和功能食品研发所需技能通过本科生导师制、第二课堂“动态档案”培训和任务式结合PBL教学法落实。
(3)通过产学研一体化的校企协同育人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与国内知名的保健品、食品生产企业和食品检测机构建立产品研发、共建实践基地、校企联合培养的一体化合作模式,实现课堂与实践相结合,增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2.知名教师展示
陈骁熠,女,广州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系教授,硕士生导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医学营养博士,国家注册营养师,高级健康管理师,从事“营养与健康”及“食品功能与营养”工作30余年,研究与应用领域包括膳食模式与健康、精准营养与慢病干预、功能食品研发、健康教育、技能培训等。
广东省营养学会常务理事、广东省女医师协会常务理事、广东省营养学会公共营养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女医师协会老年慢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健康产业促进会第二届医学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功能医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保健协会糖尿病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药膳食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州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保健食品专家、广州市劳动局营养培训专家、广州市职业技能培训评审专家、广州市职业技能培训质量督导员等。
近年来主持并参与了国家及省市科技项目等17项,其中国家级6项,省级4项,市级4项。发表科研论文30余篇,发表发明专利4项,独撰专著1部,主编教材2部,副主编教材1部。
上一篇:徐州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校级重点学科)介绍
下一篇:没有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