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陵县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县(知识解读六-中医基础篇)

  为全面推动全县中医药事业跨越发展,提升医疗机构中医药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中医药预防、治疗、保健、康复等需求,提升群众就医获得感。2023年,我县组织开展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县创建活动。现将创建知识和中医药知识文化宣传做如下解读: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1.整体观念

  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指导思想,即中医学对机体自身整体性和内外环境统一性的认识,体现了中医的生理、病理、诊法、辨证和治疗等各个方面。

  2. 辨证论治

  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并贯穿于预防与康复等医疗保健实践的过程。

  (1)症、证、病的基本概念

  ①症,即症状和体征,是机体发病而表现出来的异常表现,包括患者所诉的异常感觉与医生所查的各种体征。

  ②证,也叫证候,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

  ③病,即疾病的简称,指有特定的致病因素、发病规律和病机演变的一个完整的异常生命过程,常常有较固定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诊断要点、与相似疾病的鉴别要点等。

  (2)辨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等,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

  (3)论治,又称施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及方药,选择适当的治疗手段和措施来处理疾病的思维和实践过程。

  (4)“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域不同,或所处疾病阶段或类型不同,患者的体质有异,故反映出的证不同,因而治疗也有异。

  (5)“异病同治”,是指几种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变化过程中出现了大致相同的病机,表现为大致相同的证,因而采用大致相同的治法和方药来治疗。

  二、阴阳

  阴阳是指事物或事物之间相互对立的两种基本属性,既可标示一事物内部互相对立的两个方面,又可标示相互对立的两种事物或现象。

  1.阴阳属性:

  阳-天、昼、外、动、热、男、气、火的、向上的、明亮的、亢进的、强壮的等。

  阴-地、夜、内、静、寒、女、味、水的、向下的、黑暗的、衰退的、虚弱的等。

  2.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阴阳的对立制约;阴阳的互根互用;阴阳交感和互藏;阴阳的消长平衡;阴阳的相互转化;阴阳自和。

  ①阴阳对立制约

  一切事物或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阴阳双方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阴则能制阳矣,静则能制动矣”、“阳胜则阴病,阴胜则阳病”。

  ②阴阳互根互用

  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又相互依存、相互化生、相互为用、相互吸引地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阳根于阴,阴根于阳”、“阳生于阴,阴生于阳”。

  ③阴阳交感和互藏

  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亦即相互发生作用。“阳中有阴,阴中有阳”、“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④阴阳消长平衡

  阴阳对立、依存关系不是静止不变的,是不断处于 “阳消阴长”或 “阴消阳长” 的变化中。

  ⑤阴阳的相互转化

  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甚则热,热甚则寒”。

  ⑥阴阳自和

  阴阳双方自动维持和自动恢复其协调稳定状态的能力和趋势。“天地之气,莫大于和。和者,阴阳调......阴阳相接,乃能成和”、“阴阳匀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阴阳自和者,必自愈”。

  三、五行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这五类物质属性及其运动变化。“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是五行特性的经典性概括。

  ①五行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②五行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五行的相生相克,不是绝对的。相生之中,寓有相克;相克之中,也寓有相生。依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治法,常用的有滋水涵木、益火补土、培土生金和金水相生等法。依据五行相克规律确定的治法,常用的有抑木扶土、培土制水、佐金平木和泻南补北等法。

  ③五行胜复:五行中的某一行的偏盛,包括绝对偏盛和相对偏盛,则按相克次序依次制约,引起该行的所不胜行(即复气)旺盛,以制约该行的偏盛,使之复归于平衡,以致整个五行系统复归于协调和稳定。

  ④五行制化,是一种五行相生与相克相结合的自我调节,是五行系统处于正常状态下的调控机制。故说:“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盖造化之机,不可无生,亦不可无制。无生则发育无由,无制则亢而为害”。

  ⑤五行相乘,是指五行中所不胜一行对其所胜之行的过度制约和克制。即相克太过。五行相乘的次序与相克相同。

  ⑥五行相侮,是指五行中所胜一行对其所不胜之行的反向制约和克制。又称“反克”。

  四、脏腑学说

  1.五脏:肝、心、脾、肺、肾。

  2.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3.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五、精、气、血、津液、神

  1.精,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之精,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狭义之精,指生殖之精。精气,乃气中之精粹,是生命产生的本原。

  2.气,是人体内活力很强、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3.血,是行于脉中,循环流注于全身,具有营养和滋润作用的红色液态物质。《素问·调经论》强调说:“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

  4.津液,是津和液的合称,指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形体官窍的内在液体及其正常的分泌物,如胃液、肠液、唾液、关节液等,习惯上也包括代谢产物中的尿、汗、泪等。

  5.神,广义之神,是指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及其外在总体表现的统称;狭义之神,是指人的意识、思维、情志等精神活动。

  六、病因

  1.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①风的性质及致病特点: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风性善行而数变;风性主动;风为百病之长。

  ②寒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性疑滞;寒性收引。

  ③暑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暑多升散,耗气伤津扰神;暑多挟湿。

  ④ 湿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湿性重浊;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湿性黏滞;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⑤燥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燥性干涩,易伤津液;燥易伤肺。

  ⑥火(热)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火为阳邪,其性炎上;火易扰神;火易耗气伤津;火易生风动血;火易致肿疡。

  2.疠气(传染病):又称疫病,具有强烈传染性和流行性的外来致病因素,形成的主要原因为气候的特殊变化及环境卫生不良。疠气的致病特点:发病急骤,病情危笃;传染性强,易于流行;一气一病,症状相似。

  3.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五脏精气的盛衰及其藏泄运动的协调,气血运行的通畅,在情志的产生变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七情内伤: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4.饮食失宜:饮食不节、饮食不洁、饮食偏嗜。

  5.劳逸失度:过劳(劳力过度、劳神过度、房劳过度)、过逸。

  6.痰饮:是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属继发性病因,一般以较稠浊者称为痰,较清稀者称为饮。

  7.瘀血:是指体内有血液停积而形成的病理产物,属继发性病因,包括体内瘀积的离经之血,以及因血液运行不畅,停滞于经脉或脏腑组织内的血液。

  8.结石:指体内某些部位形成并停滞为病的砂石样病理产物或结块。

  9.其它病因:外伤、诸虫、毒邪、药邪、医过、先天病因等。

  七、中医四诊

  1.所谓“望诊”,就是观察病人的神、色、形、态的变化,为四诊之首。

  2.所谓“闻诊”,是指听病人说话的声音、呼吸、咳嗽、呕吐、呃逆、嗳气、太息、喷嚏、肠鸣等的声动,还要以鼻闻病人的体味、口臭、痰涕、大小便发出的气味。

  3.所谓“问诊”,就是医生通过对患者或陪诊进行有目的的询问,以了解健康状态,诊察病情的方法,是四诊的重要内容之一。清·陈修园的《医学实在易·问证诗》:“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人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4.所谓“切诊”,又称脉诊、按诊、持脉、把脉、候诊、摸脉等,是医者运用手指对患者身体某些特定部位的浅表动脉进行切按,体验脉动应指的形象,以了解身体状况,辨别病症的一种诊察方法。遍诊法,又称三部九候诊法,出自《素问.三部九候论》,遍诊法是遍诊上、中、下三部有关的动脉,以判断病情的一种诊脉方法;《灵枢.终始》提出人迎寸口相参合的诊法;三部诊法,见于《伤寒杂病论》,即人迎、寸口、趺阳三脉;寸口诊脉是指切按桡骨茎突内侧一段桡动脉的搏动,根据其脉动形象,以推测人体生理、病理状态的一种诊察方法。

  八、中医辨证方法

  1.八纲辨证

  八纲归纳为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个纲领。八纲辨证,是指运用八钢对四诊所收集的各种病情资料,进行分析、归纳,从而辨别疾病现阶段病变部位浅深、疾病性质寒热、邪正斗争盛衰和病症类别阴阳的方法。

  2.六淫辨证

  六淫是风、寒、暑、湿、燥、火六种病邪的统称。六淫辨证,是根据六淫的性质和致病特点,对四诊所收集的各个病情资料进行分析、归纳,辨别疾病当前病理本质是否存在着六淫病证的辨证方法。

  3. 阴阳虚损辨证

  阴阳虚损辨证,是根据阴阳的生理与病理特点,对四诊所收集的各种病情资料进行分析、归纳,辨别疾病当前的病理本质是否存在着阴阳虚损病证的辨证方法。

  4. 气血辨证

  是根据气血的生理功能、病理特点,对四诊所收集的各种病情资料进行分析、归纳,以辨别疾病当前病理本质是否存在着气血病证的辨证方法。

  5. 津液辨证

  是根据津液的生理和病理特点,对四诊所收集的各种病情资料进行分析、归纳,以辨别疾病当前病理本质是否存在津液病证的辨证方法。

  6.脏腑辨证

  根据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特点,对四诊所收集的各种病情资料进行分析、归纳,辨别疾病所在的脏腑部位及病性的一种辨证方法。

  7.六经辨证

  六经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辨证,是以六经所系经络、脏腑的生理病理为基础,将外感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证,综合归纳为太阳病证、阴阳病证、少阳病证、太阴病证、少阴病证、厥阴病证六类,从病变部位、疾病性质、病势进退、邪正斗争、体质因素等多方面阐述疾病的发生、发展与变化,是对疾病演变过程中各个不同阶段的发病规律、病变特点和病变本质的概括,用以指导临床的诊断和治疗。

  8.卫气营血辨证

  以外感温病由浅入深或由轻而重的病理过程分为卫分、气分、营分、血分四个阶段,各有其相应的证候特点。病变按卫、气、营、血逐步发展至营分血分者为逆传。

  9.三焦辨证

  根据温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及症状变化的特点,以上焦、中焦、下焦为纲,对温病过程中的各种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分析和概括,以区分病程阶段、识别病情传变、明确病变部位、归纳证候类型、分析病机特点、确立治疗原则并推测预后转归的辨证方法。

  10. 经络辨证

  是以经络学为理论依据,对患者所反映的症状、体征进行分析综合,以判断病属何经、何脏、何腑,并进而确定发病的原因、病变性质及其病机的一种辨证方法。

  九、中医治疗法则

  1.治病求本,在错综复杂的临床表现中,要探求疾病的根本原因,以采取针对疾病根本原因确定正确的治本方法。标与本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有多种含义,而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只有掌握标本转化的规律,始终抓住疾病的主要矛盾,才能做到治病求本。

  2.扶正袪邪,扶正指的是扶助正气,增强机体抗病能力。祛邪指的是祛除病邪,使邪去正安。扶正与祛邪是相辅相成的,都是为了达到除病固本的目的。临床运用时可以根据正邪盛衰具体情况而采取扶正祛邪,祛邪扶正,攻补兼施等治法。

  3.调整阴阳,是针对机体阴阳偏盛偏衰的变化,采取损其有佘,补其不足的原则,使阴阳恢复于相对的平衡状态。

  4.调整脏腑,就是在治疗脏腑病变时,考虑一脏一腑之阴阳气血失调,注意调整各脏腑之间的关系,使之重新恢复平衡状态。

  5.调理气血关系,由于气血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故病理上常相互影响,而有气病及血或血病及气的病变,结果是气血同病,故需调理两者的关系。

  6.因时、因地、 因人制宜,是指治疗疾病应根据季节、地区以及人体的体质、性别、年龄等不同而采用适宜的治疗方法。

  十、中医治疗方法

  中医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汗、吐、下、和、清、温、补、消等八法。

  1.汗法:是通过发汗以驱邪外出,解除表证的治法。适用于外感表证、疮疡初起、疹出不透等病证。

  2.吐法:是通过涌吐将停留在胃脘、胸膈、咽喉的毒物、宿食、痰涎等从口中吐出的治法。适用于宿食停留胃脘、毒物尚在胃中等病证。

  3.下法:是通过通泄大便,将停留在肠胃的病邪从大便排出的治法。适用于燥屎内结、水饮内停(水液异常停留于体内)等。

  4.和法:是通过调和与和解的方法,使表里、阴阳、脏腑失和之证,或者半表半里之邪得以解除的治法。适用于邪犯少阳(病邪侵犯半表半里之间)证、寒热错杂证等。

  5.清法:是通过清热、泻火、凉血等方法,解除在体内的热邪的治法。适用于热毒证、热证、虚热证等。

  6.温法:是通过温里、祛寒的方法,来消散在体内的寒邪的治法。适用于内有久寒、阳气衰微等病证。

  7.补法:是通过补养的方法,以恢复人体正气的治法。适用于各种虚证。

  8.消法:是通过行气、活血、消食、化痰、利水以及驱虫等方法,缓慢消散气、血、食、痰、水、虫等所结成的有形之邪的治法。适用于饮食停滞、虫积等病证。

  十一、中医治未病

  治未病包含三种意义:未病先防、已病防变、愈后防复。

  一是防病于未然, 强调养生,预防疾病的发生。

  二是既病之后防其传变,强调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及时控制疾病的发展演变。

  三是预后防止疾病的复发及治愈后遗症。

  十二、中医疾病预防

  加强精神修养,注意心理卫生;

  顺从四时,适应气候变化;

  饮食有节,力戒偏嗜;

  起居有常,劳逸适度;

  锻炼体格,健壮身体。

  十三、中医体质辨识

  1.阴虚体质:口干咽燥,手脚心发热,两颧潮红或者偏红。脉沉细、舌红而干。多吃甘凉滋润的食物,少食性温燥烈的食物,及时补充水分。

  2.阳虚体质:面色淡白无华、平素怕寒喜暖、腰脊冷痛、脉沉乏力、舌淡胖。可多吃甘温益气的食物,少食生冷寒凉的食物。可常灸足三里、关元穴等穴位。

  3.气虚体质:体倦乏力,面色苍白,语声低怯,常自汗出,舌淡苔白,脉虚弱。多吃益气健脾食物。常自汗、感冒者可服玉屏风散预防。

  4.血虚体质:面色苍白无华或萎黄、唇色淡白、头晕眼花、手足发麻、舌质淡、脉细无力。平常宜食具有补血养血作用的食物。

  5.血淤体质:面色晦滞,口唇色暗,眼睚暗黑,肌肤甲错,舌紫暗或有瘀点,脉细涩或结代。可多食具有活血散结、疏肝解郁作用的食物,保持充足的睡眠。

  6.痰湿体质:形体肥胖、嗜食肥甘、身重如裹、口中粘腻、脉濡而滑、舌体胖、苔滑腻。饮食清淡,少食肥肉及甜、黏、油腻的食物,可酌情服用化痰祛湿方。

  7.气郁体质:平素性情急躁易怒,易于激动,或忧郁寡欢,胸闷不舒,时欲太息,舌淡红,苔白,脉弦。多吃具有行气解郁、消食醒神等作用的食物。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逍遥散、开胸顺气丸、柴胡疏肝散等调节。

  8.特禀体质:是指由于遗传因素和先天因素所造成的特殊状态的体质,主要包括过敏体质、遗传病体质、胎传体质等。饮食清淡均衡,粗细搭配,荤素搭配合理;少吃发物及含致敏物质的食物。

  9.平和体质,精力充沛,语言乐观,处事乐观,适应力强。为健康状态。

收藏 0赞

上一篇:没有上一篇

下一篇:中医临床和中医基础的区别是什么?

在职研究生

在线问答

中医临床基础同等学力申硕需要脱产学习吗?

中医临床基础同等学力申硕不需要脱产上课。利用同等学力申硕的方式考研,不需要脱产上课,这种方式也是为了在职人员而推出的,不会耽误学员的工作时间,不会让学员脱离社会的。

中医临床基础同等学力申硕有招生人数的限制吗

参加中医临床基础同等学力申硕考式并不用担心名额限制的问题,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没有名额限制,但不是像有的人说的同等学力申考试硕随时都可以报考。它是有着固定的报名时间的,一旦错过将等到下一年才能参加考试。

中医临床基础同等学力申硕通过率怎么样?

中医临床基础同等学力申硕考试通过率高于在职研究生的其他方式,因为考试科目少,难度低,还能补考,机会多,所以通过率还是比较高的,适合没有太多学习时间的工作者报读。

中医临床基础在职研究生学习期间能请假吗

中医临床基础在职研究生的课间学习和交流都比较重要,学生出勤率和学分完成情况都和毕业挂钩,因此,尽管可以请假,但是建议学员在学习期间,尽量不要请假,如果避免不了,请假的次数也不宜过多。以免耽误课程的学习进度。  如果学员实在避免不了请假的话,就尽量在假期中完成自己的重点且比较着急的事情,最好快速完成自己的事情,要缩短自己请假的时长。在课堂中要认真学习,补上自己耽误的知识和课程进度。

中医临床基础在职研究生在职研究生好考吗

中医临床基础在职研究生不算好考,需要好好复习。研究生招生对象主要为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本科毕业、本科毕业以及具有与本科毕业同等学力的中国公民。

中医临床基础在职研究生会影响工作吗

目前,中医临床基础在职研究生上课方式常见的有周末班、集中班,以及网络班,这些上课方式的上课时间均与个人工作是合理错开的。所以,不会影响工作。周末班上课与工作是不冲突的。

同等学力报名咨询热线

全国24小时电话:4000052125 立刻咨询
路灯在职研究生时刻为您服务!
  • 微信公众号

  • 微信小程序

  • 新浪微博

同等学力
申请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