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一流学科:内蒙古工业大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重要论述,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经自治区政府批准,自治区教育厅、财政厅、发展改革委公布了第二轮自治区“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自治区教育厅现推出“一流学科”专栏,以展示各入选学科在服务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建设成效,引领带动全区高校围绕自治区“两件大事”特色发展,提速发展。

历史沿革

内蒙古工业大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始建于1960年成立的汽车与拖拉机专业。作为自治区第一个创建的能源动力类专业发展而来的自治区重点学科,经过63年的发展,建设成效显著,先后于1986年获批内燃机硕士学位授权点、2003年获批动力机械及工程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011年获批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21年获批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023年入选内蒙古自治区一流拔尖培育学科。相应专业学位授权点建设方面,于1999年获批动力工程领域硕士学位授权点,2019年发展为涵盖动力工程、清洁能源技术、电气工程、储能技术四个领域的能源动力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目前正在组织申报能源动力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作为基础支撑的本科专业建设方面,能源与动力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先后于2019年、2020年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学科定位

学科致力于完成“建设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目标任务,围绕自治区能源产业链发展重大需求,服务自治区能源经济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聚焦风光火氢储车及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能源系统等重点能源领域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工程项目示范、科研成果转化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在高效低成本高可靠新型储能装备设计制造、中小型风力发电设备成套设计、太阳能高效低成本捕获与跨季节储用、光热光伏耦合转化、火电“三改联动”等方面取得一系列重要突破,相关研究成果处于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有力支撑了自治区能源产业发展,形成了动力机械及工程、热能工程、工程热物理、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储能科学与工程5大学科方向。

师资队伍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着力打造一支年龄、学历和职称结构合理,以中青年为骨干,学术思想活跃,勇于开拓创新,团结协作的人才队伍,已获批草原英才创新团队4个。学科现有固定成员105人,包括教授34人、副教授38人,其中国家杰青1人、国务院特贴专家5人、自治区杰出人才1人、自治区能源利用首席专家1人、自治区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草原英才8人、自治区新世纪321人才20人,多人兼任教育部能源动力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综合系统专委会副主任、全国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联盟副理事长、内蒙古自治区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等社会职务。

人才培养

63年中,学科培养了万余名学生遍布全国能源行业。近5年,招收博士研究生48人、硕士研究生410人,获省部级教学成果奖5项,获批自治区线下一流本科课程1门,省部级以上教改项目3项,7篇博硕士论文获评自治区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学生在“挑战杯”“互联网+”等国内外重要科技竞赛中获国家级奖项54项、省部级奖项109项。学科不断探索人才改革与创新培养模式,加强校企合作,依托区内外多家大型企业共建实习实训基地,提供优质实践环境,持续提升实践创新能力,学生就业率位居自治区前列,为国家能源、电力、汽车、交通、环境等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及科研院所输送了大批优秀的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其中约60%服务于内蒙古境内,是现在内蒙古新能源产业建设的主力军,很多人已成长为集团或分公司的主要负责人或科技骨干,有力支撑了内蒙古历次能源经济的转型与升级。

科研平台

目前拥有风能太阳能利用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煤基固废高值化利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内蒙古自治区新能源与储能技术重点实验室、内蒙古新能源实验示范基地、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科普教育基地、内蒙古自治区科普教育基地、内蒙古自治区科普示范基地等省部级以上科研科普平台15个,自治区级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2个。与华电内蒙古能源有限公司共建了“绿色低碳技术研究中心”,获得科研经费5000万元。

科学研究成果

近5年中,承担科研项目238项,相关科研经费累计超3亿元;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期刊杂志和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566篇,其中包括Energy Conversation and Management、Energy、Desalination等能源类国际顶级期刊;获授权国际、国内发明专利81项;出版高水平学术专著、教材15部;荣获自治区科学技术一等奖等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13项;参与制定并正式发布国际IEC标准2项、国家标准2项;完成科技成果转化12项,建成现代农业产业园4个,累计产值超亿元。与华能、华电、三峡、中核、中广核、京能、蒙能等发电企业,蒙东、蒙西等电网企业,海装、明阳、金风、远景、隆基、太重等制造企业,中国科学院、内蒙古电科院、内蒙古电力设计院等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稳定的科研合作与人才联合培养关系,建立了多个校企合作创新联合体。

标志性科研成果

1.攻克了53项中小型风力机应用中的技术难题,实施了惠及内蒙古15万户边远牧区人民彻底告别油灯粪火生活的光明工程,荣获全球能源一等奖。2.作为中方工作组组长单位,参与制定国际标准ICE61400-2、ICE62257-7-2,为我国在国际标准制订中争得了话语权,有力推进了各国风电装备技术的国际化互认进程。3.基于聚光集热太阳能设施农业土壤跨季度储供热技术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复合抛物面聚光跨季度储热/供热耦合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完成科技成果转化2次,转化经费475万元,助力严寒寒冷地区冬季作物连续生长和增产增收,目前已建设设施农业、设施畜牧业示范工程25座,园区级应用4处,经济规模达1.1亿元,有力推进了自治区乡村振兴事业的发展。

4.围绕风力机特性系列基础研究攻克了适于我国北方特殊气候条件的中小型风电机组设计、制造、检测、认证等系列关键技术,荣获省部级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奠定了内蒙古中小型风电装备发展的基础。

社会服务

自2009年起,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连续13次承办由科技部主办的国际培训班,致力于我国风能太阳能利用先进技术在周边发展中国家的应用推广、技术水平提升、国际交流合作,在新能源应用技术领域传播中国声音,受到央视、内蒙古卫视、人民日报等国内媒体关注和报道。完成的示范工程在多个领域有力推动了自治区能源电力产业的发展,例如学科教师作为项目首席联合北方联合电力有限责任公司、西安交通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共同承担的自治区科技重大专项基于火电厂高温蒸汽或烟气加热储热的深度调峰关键技术研究的示范工程于2023年05月15日在华能集团魏家峁煤电公司660MW燃煤发电机组上成功投运,该项目填补了我国熔盐储热+热水储热辅助煤电调峰调频的技术空白,为煤电机组完成灵活性改造、提升调峰调频能力提供了新路线,项目投运后可增加新能源消纳电量6亿千瓦时/年,节约燃煤18万吨/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0万吨/年。

好风凭借力,扬帆正当时。未来,内蒙古工业大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将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积极响应自治区“努力在新能源领域再造一个‘工业内蒙古’”的宏伟目标,面向“双碳”背景下自治区能源电力行业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重大需求,结合学科特色和资源优势,全力推进传统能源、新能源、新型电力系统等方面研究工作,不断提升自身建设水平、科研创新能力、成果转化能力、人才培养能力、学术交流能力和服务自治区重大战略需求能力,进一步扩大区域影响力,为推动内蒙古“五大任务”见行见效贡献教育、科技和人才方面的核心力量!

收藏 0赞

上一篇:内蒙古工业大学研究生院组织导师赴江苏昆山高新区开展研究生联合培养调研

下一篇:木有更多了

在职研究生
申请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