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华社客户端
时间:2019-05-16 09:58:57
首届中国金融学博士生论坛暨《中国金融学》创刊15周年学术年会召开
12月23日,首届中国金融学博士生论坛暨《中国金融学》创刊15周年学术年会在北京举行。来自各大高校的专家学者、博士生等齐聚一堂,共同见证首届中国金融学博士生论坛学术研讨会的举行和《中国金融学》创刊15周年。
《中国金融学》联合主编、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院长庄毓敏发言
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林毅夫教授、《中国金融学》联合主编赵昌文教授发表主旨演讲。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吴晓球,《中国金融学》执行主编、浙江大学互联网金融研究院(浙大AIF)院长贲圣林,《中国金融学》学术委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丁志杰,《中国金融学》学术委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韩立岩,《中国金融学》学术委员、中央财经大学李建军,《中国金融学》学术委员、清华大学朱武祥,《中国金融学》学术委员、中国人民大学汪昌云,《中国金融学》学术委员、浙江大学杨柳勇,四川大学杜江,科技部发展战略研究院付剑锋,中证金融研究院刘青松,《中国金融学》编辑部成员肇启伟、俞洁芳、宋科、范为等来自学界、业界嘉宾出席。会议由《中国金融学》联合主编、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院长庄毓敏主持。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吴晓球发言
吴晓球首先对《中国金融学》创刊15周年表示祝贺,随后他提到中国金融变化非常快,要从掌握中国金融学基本常识和逻辑的角度,来把握金融学未来的研究方向。他认为,未来金融发展的动力有四个方面:一是脱媒,它会改变我国未来金融结构;二是技术会对金融带来颠覆性影响;三是未来金融结构的变化,将朝着财富管理以及资产多元化的方向改变;四是对未来中国金融变革三个方向的预判,向结构性的变化、高科技化和中国金融的国际化方面努力,未来一定能够成为国际金融中心。
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林毅夫教授发言
林毅夫发表了《改革开放40年经验与新结构经济学的理论创新》主旨演讲,他谈到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的经济发展,从1978年-2017年,连续39年中国的平均增长速度达到了9.5%,堪称人类经济史上的奇迹。结合我国金融经济发展历程,对标世界各国发展状况,林毅夫和大家探讨了改革开放后中国出现高速增长的原因、为何国际上总会有“中国崩溃论”的说法,以及后来者优势与休克疗法,同时分析了快速增长付出的代价,以及理论创新的重要性。他提倡把结构的差异性引入现在结构分析的新经济学,不仅可以对中国的改革发展提供一个比较好的理论解释,也可以为从事金融学的专家学者提供一些新的研究视角。
随后,会议进入纪念仪式环节。赵昌文教授向林毅夫教授赠送《中国金融学》创刊十五周年纪念册,吴晓球、庄毓敏、贲圣林共同为学术委员颁发聘书。
《中国金融学》联合主编赵昌文教授发言
赵昌文随后发表了《生产性债务、金融效率和经济效率——一个关于去杠杆的分析框架》主旨演讲,基于实际应用的角度,与大家探讨了中国目前最重要的“去杠杆”话题。赵昌文指出,去杠杆最核心的三个方面是生产性债务、金融效率和经济效率。降低宏观杠杆率或者去杠杆既要从金融部门着手,也要从整个经济体系着手,更主要的是从整个经济体系着手,要关注三个核心:1.金融资源配置到什么部门;2.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高低;3.整个经济体系效率的高低。
《中国金融学》执行主编、浙大AIF院长贲圣林发言
圆桌研讨由贲圣林教授担任主持,参会嘉宾围绕“中国金融深化与创新推动的发展战略”展开深入探讨。
嘉宾讨论
下午,会议分为三个分论坛进行论文宣讲,包括经济组6篇、金融一组6篇、金融二组8篇,共计20篇优秀论文,论文作者与金融经济领域专家面对面对话,现场点评、指导,进行学术共享与观点碰撞,共同促进中国金融学术发展。
分论坛论文宣讲
本次会议由《中国金融学》编辑部、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联合主办,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浙江大学互联网金融研究院(AIF)承办,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公共经济、金融与治理研究中心、四川大学金融研究所支持。
会议现场
在学术年会的前一日,《中国金融学》2018年度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总结梳理了2018年《中国金融学》整体工作情况,部署了2019年度重点工作内容,围绕《中国金融学》定位、稿件质量与数量、机制以及宣传推广等方面进行交流探讨。
《中国金融学》由清华大学、四川大学、浙江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共同合办,国内外著名的资深学者组成学术委员会,聚焦金融理论与实践前沿,为中国金融研究者提供一个高端学术平台。
上一篇:没有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