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与环境工程学院是1956年学校建校时设立的系部,前身为原吉林建筑工程学校城市建设系,1979年学校升格为本科办学,开始招收供热通风专业本科生,1983年开始招收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本科生,2002年开始招收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2003年环境科学开始招收本科生。随着吉林建筑大学的发展,市政与环境工程学院办学规模逐步扩大,目前拥有松辽流域水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松辽流域水资源与水环境重大需求协同创新中心、水污染控制与资源化利用实验室、吉林省建筑节能与新能源利用工程研究中心、吉林省新能源与环境科技创新中心、吉林省校企联合供热低碳化研究中心、吉林省超导传热材料与中低温热能减碳技术跨区域合作科技创新中心等7个省部级科研平台。学院设有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等3个系,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中心、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实验中心等2个本科实验中心。开设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分设城市燃气工程方向)、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环境科学等4个本科专业,5个方向,其中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于2019年获批首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于2020年获批第二批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环境工程专业于2020年获批吉林省一流专业建设点,环境科学专业于2021年获批吉林省一流专业建设点,环境工程专业于2018年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于2019年通过住建部高等教育专业评估(认证),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于2023年入选吉林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专业,获批校级海绵城市微专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实验中心于2011年被评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中心于2014年被评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市政与环境工程学院2003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现有环境科学与工程,市政工程,供热、供燃气、通风与空调工程,土木水利(市政),土木水利(暖通)5个硕士学位点和20多个研究方向。学院现有教师95人,其中,具有正高级职称26人,副高级职称32人,具有高级职称教师占教师总数的61%。学院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65人,占教师总数的68%。4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58人,占教师总数的61%。全日制在校学生共计1518人,其中本科生1247人,硕士研究生271人。
学院重视科研工作,逐步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团结协作的科技研发人才队伍,培育国家特聘教授1人。获得一大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近5年承担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子课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国家级项目21项,省部级各类研究项目60余项,累计获得纵向科研经费3800余万元;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98篇,其中SCI收录197篇;获得省部级二等奖6项,省部级三等奖3项。获得发明专利81件。
市政工程学科于2002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被评为吉林省重点学科。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2006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市政工程和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所属一级学科土木工程2011年被评为吉林省“十二五”优势特色重点学科,2014年被评为吉林省首批“重中之重”建设学科,2018年被评为吉林省高水平学科“一流学科A类”。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2010年获得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11年被评为吉林省优势特色重点学科。
经过长期的发展与建设,形成了稳定的学科方向,具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农村面源污染控制理论与技术、水体生态系统修复理论与技术、污水处理与资源化理论与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实际应用方面也取得显著成果,取得了系列重要的标志性成果。研究成果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注重转化和推广应用,学科近年来一直面向国家及省内重大需求,围绕学科关键问题开展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已经成为省内市政与环境领域人才培养基地、科技研发基地、行业决策和技术咨询基地。
市政与环境工程学院经过近70年的建设已成为吉林省培养市政与环境领域人才的重要基地,为吉林省城乡建设行业及地方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答同等学力申硕属于免试入学,大专学历便可入校学习了。在完成学业后,本科学士学位有3年以上的工作经验者,还可以参加申硕考试。学员通过考核完成论文答辩后,便可获得硕士学位证书。该证书属于单证,虽说是单证,但其认可度还是非常高的。以专业硕士就读是可以获得双证的。学员在完成学业,通过论文答辩后,就可以获得硕士学位证书和在职研究生学历证书。该课程班的难度会偏高一些。属于先考后学。考试分为初试与复试。通过考试后,院校会根据学员的综合成绩,进行择优录取。
答目前,吉林建筑大学在职研究生的报考方式有一月联考和同等学力申硕两种,考生选择的方式不同,考生在报考的时候,是需要满足不同的报考条件的。
答报考在职研究生是不需要辞去现有的工作的,只要能够保证有一定的学习时间就可以,那样的就是没有问题的。
微信公众号
微信小程序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