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师范大学位于九省通衢的湖北省武汉市,坐落在武昌南湖之滨的桂子山上,占地面积120余万平方米,是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师范大学,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国家教师教育“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是国家培养中、高等学校师资和其他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
社会学在华中师范大学有较为深厚的历史积淀,20世纪30年代就开设有社会学的专业课程。1946到1947年间,学校设立了历史社会学系。改革开放后,1981年,我校恢复社会学教学,1988年成立社会学研究室,1993年成立社会学与行政学系,1994年招收社会学专业本科生;1997年,社会学系独立建制;2008年,成立社会学院,下设社会学系与社会工作系,以及人口研究所、城市社区研究中心、社会调查研究中心、减贫与乡村治理研究中心、中澳社会工作研究中心等多个研究机构。国家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训基地、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社会政策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挂靠于社会学院。院名由我国著名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费孝通先生于2003年题写。
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工作专业从2003年开始招收社会工作专业本科生,2009年荣膺湖北省品牌专业,2011年成为首批MSW硕士学位授权点。 目前,社会学院拥有社会学、社会工作2个本科专业,其中社会学为湖北省重点学科和湖北省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社会工作专业为湖北省品牌专业。学院拥有社会学博士学位授权点(2003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并设有社会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09年),拥有社会学、人口学、社会工作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学院还与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合作,开展社会工作本科层次联合办学,面向全国招生。
社会学院经过20年的发展,目前形成了一支以中青年为主的优秀科研师资队伍。专任教师有32人,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14人,讲师6人。90%的教师具有博士学位,其中多位教师从英国剑桥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芝加哥洛约拉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大学等境外著名学府获得博士学位。具有一年及以上海外经历的教师有18位,比例达56%。学院教师中有中央马克思主义研究与建设工程专家2人(其中首席专家1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湖北省“楚天学者”特聘教授1人,湖北省青年英才计划1人,湖北省宣传文化人才培养工程1人,武汉市“黄鹤英才(社会工作)”计划入选3人。
学院注重学科建设,基本形成了人口社会学(流动人口、劳工及相关问题研究)、发展社会学(农村减贫与发展研究)、经济社会学(市场社会学研究)、社会工作(边缘人群社会工作研究)等四个特色研究方向。“十二五”期间,学科获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一般及青年项目7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7项,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科研经费总计1281万余元;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其中权威期刊16篇,SSCI 4篇,CSSCI 185篇;出版学术专著及教材40余部。“十二五”期间,我院教师的学术成果多次获政府奖励,包括教育部优秀社科成果奖3项,湖北省优秀社科成果奖3项,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人口科学优秀成果奖1项等。在2012年的教育部学科评估中,我院社会学排名列全国13名。
目前,学院在读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及留学生共计有700余人。拥有国家级精品课2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十二五”期间,我院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篇,湖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篇,湖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3篇,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5篇;获“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奖3项;教育部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9项,校级大学生创新计划31项。连续四届荣获全国大学生社工论坛一等奖院。获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7项。“心灵成长工作坊”获首届全国优秀专业社会工作服务项目二等奖;“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牵手健康’服务计划”、“心灵成长计划”获第二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铜奖。本科生和研究生一次就业率均达85%以上。
社会学院在学校“一体两翼”的办学思路下,秉承“质量立院、科研兴院、人才强院、内涵发展”的办院思路,坚持“提升内涵,强化特色”的发展方向,正在向国内一流学科的目标迈进。
答对于在职人员来说,在职研究生还是占据优势的,因为学校不仅仅考察考生的成绩,更考察的是考生的工作背景,如果工作经历很出色,也是很加分的。一月联考毕业后可以拿到在职研究生双证,稍难;还有一种就是免联考,需要参加考试,毕业答辩后即可拿到学位证书。
答华中师范大学在职研究生是国家计划内的,属于国民教育系列,国家承认学位。在职研究生和全日制研究生的区别主要是在报名和考试科目、开课方式上与统招研究生有所不同。
答华中师范大学在职研究生专业学费:一般专业学费的学费都在2-4万元左右,不同专业及院校学费不同,例如:MBA、MPA、MEM专业有些院校的费用就在10万元左右。
微信公众号
微信小程序
新浪微博